搖蚊圖片,搖蚊長怎么樣?搖蚊怎么防治,搖蚊用什么藥最有效?搖蚊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癥狀?搖蚊的發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時候發生?以下耕種幫種植網就作簡單介紹,供網友們參考。
一、中文名稱:搖蚊
二、別名:暫無
三、學名:Chironomid
四、分部地區: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區。
五、危害:暫無。
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
七、危害癥狀:環足搖蚊屬的一些種類則直接取食水生植物的葉片,成為典型的植食性種類。粗腹搖蚊亞科與部分搖蚊亞科的種類則為肉食性,捕食其他搖蚊幼蟲、寡毛類、小型甲殼類等。
八、形態特征:
1、卵球形或長橢圓形,白、黃、褐色或紅色,產下時常數十粒至數百粒包埋于膠質中,形成膠質長帶,或成塊狀。
2、幼蟲淡色,部分種類因體液中含有血紅素而身體呈血紅色。身體細長,各體節粗細相近。
3、搖蚊成蟲幾乎不取食,或攝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體。夜間有強向光性,燈下常見。羽化后常有婚飛習性,雄成蟲成大群在清晨或黃昏群飛,雌蟲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數秒鐘內完成。雌蟲一生一般只產一次卵,直接產于水面,或將膠質卵帶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數日至數周不等,但多數種類卵期很短。幼蟲期占據整個生活史的大部分時間,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為4~5月。幼蟲4齡,全部在水中度過(少數陸棲種類除外)。多數種類在水底的泥砂中生活,同時搖蚊還可促進底泥有機物中的氮、 磷的釋放,以唾腺分泌物粘附淤泥或砂粒等,建一軟薄的管狀巢筒,棲居其中,頭部伸出取食,食料包括沉積物中的有機物碎屑、藻類、細菌、水生動植物殘體等。部分種類鉆入水生植物組織中建巢。
九、發生規律:
搖蚊幼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幼蟲生活在水中,搖蚊幼蟲呈蠕蟲狀,體內有血紅素呈血紅色,又名紅蟲,俗稱魚蟲,是水體中魚、蝦等食物鏈中的一環。搖蚊幼蟲依靠水中浮游生物為食,不污染水體,還能夠凈化水質。搖蚊繁殖量大,繁殖周期5天到10天,生命期1個月到3個月。據一般估計,搖蚊的種類大約可占湖泊生物區系的25%。個體數量常極為眾多 ,棲息密度每平方米達到5萬只幼蟲的情況并不少見,因而成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機物碎屑為食,且攝食量相當可觀,因而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污染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搖蚊科昆蟲又因種類豐富,個體眾多,不同種類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搖蚊幼蟲又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與養漁業的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數植食性種類的幼蟲可以對水生經濟作物造成侵害。
水質持續惡化也是搖蚊提前出現的原因之一。水體污染嚴重,導致水中有機物的含量大大提高,微生物大量的繁殖,為搖蚊幼蟲提供的充分的食物。
西湖公園搖蚊的危害也成為一些記者關注的焦點,究其原因,主要是隨著湖水中富營養化趨勢加劇,水中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增加,藻類等的大量繁殖,再加上適宜的氣候環境等因素,為搖蚊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生活條件
搖蚊不是衛生害蟲,不傳播疾病,人們不必恐慌”。當然,“搖蚊”過多,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清除雜草,清理積水,即可減少搖蚊的滋生。
搖蚊大量聚集,是水污染加重的警示。水污染使得水體的有機物及微生物增多,為搖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長環境。搖蚊適宜在15℃到25℃的環境生長,每年的秋天是搖蚊繁殖高峰期。如果開春后持續高溫,達到搖蚊的氣候生長條件,也會提早半年出現高峰。
十、防治方法:
搖蚊的成蟲在植物、遮蔽的沙隔和室內環境等棲息,這些成蟲可用噴霧殺蟲劑殺死。搖蚊幼蟲與蚊子幼蟲不同之處,是搖蚊幼蟲不需要在水面呼吸,而會攝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故不能用蚊油來令幼蟲窒息。殺蟲劑和殺幼蟲劑如蘇云金桿菌均是控制搖蚊幼蟲生長的較佳方法。
由于搖蚊在幼蟲及蛹階段均屬水棲,減少其滋生源頭及治理水質可視為基本的防治措施。市民應定期檢查排水渠,避免積水。倘無法清除有搖蚊存在的水體,則可用食蚊魚作為生態上的防治媒體。
由于搖蚊的成蟲受光源所吸引,在日落時分最為活躍。因此在該時段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光源可在某程度上把滋擾程度減低。
搖蚊的成蟲的防御措施,如裝設防護網及小孔沙網等,均可阻擋搖蚊進入室內環境。
以上就是耕種幫種植網對搖蚊的介紹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見解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